106期第五版

发布:管理员时间:2022/12/25阅读:29

百年来洪洞方志编篆概略

文/林中园

  我国的地方志,主要记载一定区域内和一定阰段的自然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自然与社会的变迁愈剧烈愈复杂,赋於地方志的内容就愈庞杂丰富,它记载的内容就愈
丰富多彩。
  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的百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社会。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在这百年中,洪洞县社会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地方志的编纂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百年中两个不同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地方志编纂高潮。20 世纪初,洪赵两县出版了 5 部志书。21 世纪前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编纂高潮,出版了新编洪洞县志和一批寺庙、村镇以及不同行业的方志。本文试图对百年中方志编纂作一历史性的回顾,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延续历史传统 弘扬洪洞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其典籍有史、书、志、记、录、传、图 、经等各种不同的体裁。据《周礼》记载,周时已有掌管《邦国之志》的小史,又有掌管《四方之志》的外史,为此中国文化发展最早的就是史志。到了隋朝史志有了较大的发展。宋朝方志最为盛行。元明时期方志的发展无论品类和形式都比较齐全,从理论上也有了定型。我国的方志大多编于明朝,到了清代方志发展到鼎盛时期,现存数量最多的就是清代的方志。到了民国时期军伐混战,国家不太安宁,虽然也编有少量的方志,但只不过是清代编志的余绪而己。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不断,左倾思想影响和干扰,1956 年和 1960 年曾有人提出修志,因政治因素之故终未开展起来,直到 1980 年初国家政治改革,人们思想解放,经济改革发展,中央提出盛世修志,一场规模最大的中国历史上修志高潮得以开展。经过 20 年的努力,中国各省、市、县基本上都编出了社会主义的新方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中国自有史以来历代都有修志的传统,大体是 60 年一大修,30 年一小修,以保持中国历史记载的延续,使中国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地方史志在这种文化中就占很大的比重。全国现存的地方志达 7413 种,有 10 万多卷,其中宋代 28 种,元代 11 种,明代 860种,清代 6514 种,民国时期 40 种。以山西而论,历代编纂地方志 592 种,亡佚的有 145 种,传世的 447 种,其中清代编志 335 种,占到全省方志的百分之七十五。
  洪、赵二县历史上编县志 14 种。《洪洞县志》明嘉靖 33 年(公元 1554年)创修,到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共计八个版本,其中明朝创修本已经亡佚,国内外均不存,其它版本国内尚有留存。
  《赵城县志》明嘉靖 45 年创修至道光七年,共有 6 个版本。明嘉靖创修本与清顺治二年本己亡佚不存,无法查考,日寇侵华时,日伪赵城县长李慎言 1944 年有个翻印道光七年石印本,这个版本每页行数字数与旧道光版本相同,只是增加了三篇文稿,即:《重修杨昭节公墓记》、《新民小学史碑》、《修理汾河碑》。除洪、赵两县 14 种县志外,民国时洪洞编了《洪洞县水利志补》二册,《古大槐树志》二册,赵城编了《霍山志》二册。

  以上从明朝创修县志到民国二十二年,洪、赵两县共编县志 14 种,其它志三种,共 17 种。亡佚 3 种,现存 14 种。
  现就清末民初到现在百年来洪洞、赵城两县编志情况分述如下 :
  二、民国时期洪洞修志成就卓著
  中国史志文化的传统,历来都是当朝人编纂前朝史,当代编纂当代志,这似乎成了各朝应有的历史责任,否则就好像是一种不应有的严重过失。
  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民国初年军伐混战,社会并不太安宁。民国政府 1919 年和 1928 年都曾提倡编修新的地方志,全国各地也编出了一部分县志,山西在抗战前的 26 年中,曾编出新志书 40 余种,值得一提的是洪洞在此时编了志书 4 种,可谓编志成果卓著,
现分述如下:
  《重修洪洞县志》。民国 4 年(公元 1915 年),河北玉田人孙奂仑任洪洞县知事,孙虽是一名拔贡,当时却颇有文名,孙在序言中说他“乙卯岁权斯洪洞”。孙下车伊始即过向县志之事,当年开始修订县志,第二年编完,第三年(公元 1917 年)编成印刷。同时又编印了《洪洞县水利志补》二卷,编志不可谓之不速也,成就不可谓之不丰也。
  《重修洪洞县志》是在光绪初年李享山等人草稿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韩坰在序言中说“光绪壬午(光绪 8年公元 1894 年)诏各行省修辑通志,檄下州县採取风土利病,即先贤名迹、耆旧轶闻,于是吾邑有重修县志之举。时主筆为李享山、申实庵两先生,文章渊懿,学有本源,体制较前完密,书成就正乡先辈王顾斋先生,时先生方修正通志,未及笔削,遽归道山,文孙祖侗出示志稿,付曰:此先祖未尽之绪也……”民国四年,孙奂仑到洪洞任知事,询及县志事,韩坰拿出这个草稿,孙奂仑当即组织李琴声、柴汝桢等人,分门编辑。由于草稿已过 30 余年,到了民国四年,辛亥以后民国成立,屡有革新,如增加了学校、邮政等不少新的内容,约数月后完成编辑即排版付印。所以此书很快出版,这就是重修洪洞县志的编纂经过。
  洪洞县志,篇幅浩繁,体例完备,内容新颖,文字简练,甲于历代各种版本。此书一出,受到当时北方政府的嘉许,北洋政府内务府赞其“考据尚属精详,体例亦称完善足详”。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的《中国地方志辞典》刊登洪洞县志条目,可谓名县编名志称于世。此志 1979 年台湾曾与《水利志补》同时影印出版。
  《重修洪洞县志》共 18 卷,全书以图、表、志、录为纲,卷首图表,卷末为叙录,卷一星度表,卷二沿革表,卷三职官表,卷四卷五选举表。上五卷为表。卷六宦绩志,卷七輿地志,卷八建置志,卷九田赋志,卷十学校志,卷十一武备志,卷十二、十三人物志,卷十四烈女志,卷十五、十六、十七艺文志,卷十八杂记志,卷末叙录。全书图、表、志、录、记俱全。
  古人编志慎重严肃,既是政府要责,又是各方权威人士编纂,是政府行为,又有权威性。过去人说,县长三件事:要银两、断官司、编县志。洪洞县志的编纂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县长任总裁,有副总裁一人,总纂一人,分纂四人,提调五人,校阅四人,绘图三人,采访十四人,参订十四人,编修人员达四十七人,其中举人七人,拔贡下十余人,这些人都参加实际工作,非虚设人员。可见古人编县志十分严肃认真。
  《洪洞县水利志补》。民国五年,孙奂仑编完《重修洪洞县志》后,立即编辑《洪洞县水利志补》,因县志时已印刷,故水利志编完后,另印制 2册,以补充县志水利篇的内容,故称“洪洞县水利志补”。此书第二年编完,民国六年印出。
  本书共分上下两卷,不分章,以每个渠道为一节。卷首有 41 个渠道综合表,各渠都附有渠道灌溉面积地图,甚为详尽。由孙奂仑作编纂叙,赵城知事陈膺虞受孙嘱托亦作叙(因水利事业关系两县),韩坰作序,李琴声作跋,贺春寿、李登云、马汝麒等参订。

  洪赵是水利资源丰富的县份,因为水利是人们生活的命脉,特别是农业生产一遇天旱,各地因使水不均,上下村落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毙致人命。孙来洪第一年大旱,第二年更旱,孙来洪已积水案数百起,时仍每日发案数起,水册水规就是断案的依据。孙就任知事后,对各渠道水册水规收集整理,并到乡下勘察划图,渠册不完整者补充修正,从而集多成册,编成了这部《洪洞县水利志补》。此书以水渠带村述史,记载了洪洞 41 个渠道的历史沿革、灌溉村庄、浇地亩数、轮浇日期,兴工夫数以及历史上的诉状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唐、宋、元、明、清渠册、碑文,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历史资料,有重大的地方文献价值,甚至有过于县志者。此书编成后成了各村村民遵守水利制度的准则,也是孙奂仑断案的依据。正如跋文所说:“乙卯春玉田孙公来尹吾邑,值夏秋多旱,宿麦播种维艰,明年再旱……争水搆讼者日数起,公亲履勘察,验得其要领,片言立决……此志一出,健讼骶法者无能逃其鉴。盖千百年无此专书也。”

  《古大槐树志》与《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民国三年(公元 1914 年),洪洞贾村人景大启等,因前朝宦游山东河南等地,北方各省之民,均言为洪洞古大槐树下迁民,很多人思念故乡心切,不忘迁民历史,景大启目光远大,塾堡村人贺柏寿在河南也有同感。二人与刘子林等相约筹资建成了古大槐树处古迹。到了民国六年,景大启开始收集资料,到民国十年(1921 年)编成《古大槐树志》一册,此书由景大启汇集,赵戴文、韩坰、马汝麒三人各作序,韩坰审订,景钟麟、郭逊校对,孙森缮书,于民国十年十一月石印,初版发行。到了民国二十年,景大启已作故三年,由于又收集到一些新的资料,柴汝桢等人又汇集成册,分上下两集出版,名曰:《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此书由当时洪洞县长柳蓉作序,柴汝桢汇集。柳蓉与前县长曾广钦以及温寿泉、李冠军、柴汝桢、刘大升、杨茂斋、郭象蒙、陈玉堂等人也分别作序。由刘大升、景宝敬、李培棠等九人参订,景钟麟校对,孙燕翼缮书,民国二十年十一月由洪洞积祥斋石印局代印。
  本书分碑类、记类、歌类、行类、赋类、五古类、五言类、七言类、七古类、五律类、七律类、词等十六类,分上下两卷(两册),由洪洞各商号与各土绅捐资出版,共印 200 册,该志记述了修复古大槐树古迹的经过,简略记载了明朝迁民的事迹,多为序言及怀念故土诗词之作,资料价值甚微,这是我国历史第一本以树为志的方志书,甚有纪念意义。

  《霍山志》。霍山一名太岳山,在洪赵境东部,长约 17 公里,宽 5-10公里,其主峰在县境东北部,古称冀州镇,为全国四大镇之一。霍山峰高而秀毓,气清而势雄,山青而秀,峰高而翠,蜿蜒磅礴,宝塔冲天,殿宇巍巍,碑碣林立。霍山区域内,古迹甚多,有兴唐寺、慈云寺、广胜寺、红崖寺、碣石庵、真武庙等。1927 年7 月,力空和尚进住兴唐寺受戒,成了妙舫法师门下弟子,1933 年冬,力空编纂了霍山志二册,约十一万字。此志系遵妙舫和尚意愿而作,力空在自序中谈了编纂霍山志的经过。自序中力空叙恩师语曰:“兴唐开寺于霍山之麓者,越千三百年矣,霍山为华夏之太岳,雄标晋南,名列中镇,古天子勅建,唐崇祀典,且山境内寺宇林立,名胜古迹不可无乘以载之,吾手盖辑一志,以备观乎。”力空根据法师的意愿,询长老,搜罗石刻,于 1933 年编成《霍山志》,在太原印行,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三宝第子赵戴文与郭象升、历弘、马甲鼎四人分别作序。全志分上下两册,分地舆志、圣迹志、师范志、名胜志、艺文志、杂识志,并附有霍山全景、飞虹塔、佛像等图表。这本志书保存了霍山文物古迹、佛教等宝贵资料,是民国期间赵城编成的第一部志书。
  上述民国时期,洪洞县编志四部,即《重修洪洞县志》《洪洞县水利志补》《古大槐树志》《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赵城编《霍山志》《广胜寺志》二部。民国时期,洪赵二县共编 6 部,原洪洞县编志成就卓著。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