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期第二版

发布:管理员时间:2023/4/23阅读:14

百年来洪洞方志编纂概略

林中园

(接107期02版)

8、《洪洞宗教志》,由扈石祥、张宗武编辑,共915万字。1985年编,为刘文达、常茂仁毛笔书写复印本,附时期照片甚多,详细记载了洪洞各宗教历史渊源和发演变以及现状。内容丰实,资料翔实难得,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并呈送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作为科研和教学资料。

9、《洪洞电力志》,由电业局编委会陈甲凯主编,编辑郑福安。1992年县内部出版,全书分十章。大事记。历史沿革。机构。生产设备。用电管理及优质服务。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多种经营。荣誉章。小火电小水电。本志记事到1990年。

10、《洪洞万圣寺》,扈石祥编著,三万余字,洪洞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科编印,19923月县内印刷。由本书作者自序,全书分四个部分。万圣寺纪略。万圣寺名僧传略。万圣寺文献辑录。万圣寺故事与传说。

万圣寺古称小五台,是洪洞河西未开发的古迹名胜。1985年定为洪洞县文物保护单位。全寺有石碑30余通,本书录了六通,传说故事约10余篇,本书录了六篇。此书收录了万圣寺的一些重要文献,资料丰富,体例尚好,因近乎志体,笔者以志收录。

11、《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张青主编,山大教授刘毓庆作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第二章,洪洞大槐树移民事略。第三章,大槐树移民家乘提要。第四章,大槐树移民人物事件。第五章,大槐树移民祭先祖文辑。第六章,洪洞大槐树移民文辑。第七章,咏大槐树移民诗歌集。第八章,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第九章,洪洞大槐树移民大事记。全书计30万字。

12、《苏三监狱志》,张青编,内封又题明代监狱志,一书两名。全书分七卷,卷一图例,卷二沿革,卷三记传,卷四职官,卷五杂记,卷六传说,卷七诗词。此书以县志办名义编辑,19978月由县内印刷出版。约计七万余字。

13、《迁民后裔话迁民》,林中园编,2002年由内部书号刊印,计28万字,共18章。本书体例为志体,收录了1982年在全国开展的迁民大调查的全部资料,计二十一个省市、400余县的迁民后裔的来信来稿,反映了五百年来洪洞迁民历史性调查成果,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是研究中国明代移民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均由后裔自己诉说自己的迁民历史。

本书共18章。第一章,水源木本话古槐。第二章,供洞迁民调查综述。第三章,地方文献中记载的洪洞迁民。第四章,学者们对洪洞迁民的探索。第五章,官方文牍,文献足征。第六章,五百年前移民事,惹得乡人齐问讯。第七章,各地谱谍中记载的迁民资料。第八章,各地碑文中记载的迁民资料。第九章,河南迁民后裔来信来稿。第十章,山东迁民后裔来信来稿。第十一章,河北地区迁民后裔来信来稿。第十二章,陕、甘、宁、新迁民后裔来信来稿。第十三章,沪、苏、浙、鄂、皖迁民后裔来信来稿。第十四章,辽、吉、黑、内蒙迁民后裔来信来稿。第十五章,山西迁民与迁民山西。第十六章,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指验甲形。第十七章,戏剧与习俗民风的传播。第十八章,古槐后裔咏古槐诗词。       

14、《洪洞史志编余》林中园编,2004年县内编印,县委宣传部长晋廷瑞作序,共计8万字。这是一本洪洞地方史志资料的书,共收各类资料108篇。其内容包括民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各方面的资料。这本书的资料大部分是第一次发表,很多资料鲜为人知,有一些有历史的珍贵资料。

15、《广胜寺镇志》,主编李永奇、严双鸿。19994月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约34万字,第一版印3000册。本书由洪洞县长柴高潮作序。

本书分概述及八编,八编章数不等。第一编,地理编,即:沿革、行政区划、镇村简况、自然环境、各村姓氏户数人口状况等五章。第二编的经济,分为农业、企业、水利、商业、邮电、电力交通、物产工具七章。第三编政治,有革命斗争史略,党政机构沿革二章。第四编文化,分为著述、诗词、楹联、碑文、杂记、歌谣、群众文化等七章。第五编教育卫生,分为教育卫生二章。第六编风俗,分为节日、婚丧住行、方言土语、娱乐活动、传统庙会六章。第七编,文物古迹,分为五章,即:广胜寺、霍泉水神庙、好汉庙、地藏寺、食姑姑庵、赵城金藏、寺庙楼台遗址。第八编,人物,分为古代人物、近代人物、当代人物,革命烈士四章。最后有附录,镇志文件,祥异。

广胜寺一带村庄,是一个历史悠久有古文化的区域。编好这一地区方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资料丰富,但挖掘资料仍不够,如水利委员会、水磨经济等。特别是体例欠善,如编、章的排法往往有此问题。如政治篇,什么是政治?它的范围较广。什么是文化也很广,人物志中,近代、当代个别人物安排不当,祥异排在附录也不妥。如只用章节二个层次就比较好,使内容和题目贴切妥当。

16、《曲亭镇志》

曲亭在历史上就是洪洞县的一个商业和交通大镇,是古平阳地区与晋东南地区的交通枢杻。古时店铺、旅馆、库房林立,是各种物资的集散地。一部分村庄是古文化发达的地区,又是古杨县的所在地,为此,编好曲亭镇志有者重要的意义。

《曲亭镇志》,崔山原著,山西史志研究院副院长侯文正序。山西省重点乡镇村志系列丛书第一辑。19955月,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分章,分几个大部分,即:①概述。②地理。地理中分沿革、行政区划、镇村简况、人口状况、自然环境五个小节。③经济部分,分为农业、乡镇企业、商业、水利、电力五个小节。④政治部分,分为革命斗争大事记,党政机构二个小节。⑤文化部分,分为著述、诗歌、杂记三个小节。⑥教育部分,分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三个小节。⑦民俗部分,分为生活习惯、婚丧习俗、禁忌三个小节。⑧文物古迹部分,分为古遗址、寺庙阁祠坊墓二个小节。⑨人物部分,分为历史人物、现代人物、革命烈士名录、部分干部名录。⑩附录部分,分为镇机关工作人员名录、县直驻镇企事业单位简况等几个小节。

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曲亭镇的历史和现状。但体例欠善,作为一个有历史古文化传统的大镇,显然历史资料、革命斗争史料都显不足,其内容与体例欠宜。

 17、新编《洪洞县志》

1981年洪洞县志办公室成立后,即开始编纂社会主义的新县志。直到200512月出版发行,历时25个年头。旧洪洞县志,1917年出版,迄今已90余年。与洪洞县合并的赵城县的县志编纂於道光七年,距今已170余年。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编纂新的洪洞县志,无疑是洪洞文化史上的一项主要的任务。

新编洪洞县志,主要的应该反映建国前后各50年的洪洞县的自然历史与社会历史的变革。新旧县志反映的社会变迁大不相同。旧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而单纯,几乎千百年不变。所记载的内容非常简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改造斗争、军事斗争、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党团活动,社会变迁都非常迅速剧烈复杂。新县志记载的内容自然非常丰富多彩,非常复杂。因此编纂新的县志内容多、任务重、难度大。再加要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编纂新的县志。为此编好新的一代新县志是一件重要的任务。洪洞县志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出版,是洪洞文化建设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洪洞县志》,由张青主编,王根生为副主编,全书计220万字,200512月在春秋电子出版社出版。县长高洪元作序。全书共分32卷。卷一建置沿革。卷二自然环境。卷三人口。卷四大槐树迁民。卷五经济综述。卷六交通邮电。卷七城乡建设。卷八水利。卷九农业。卷十林业。卷十一畜牧业。卷十二()源。卷十三工业。卷十四商业。卷十五财政金融。卷十六经济管理。卷十七中共洪洞县委组织。卷十八党派群团。卷十九政权政协。卷十二政务。卷二十一司法。卷二十二军事。卷二十三卫生体育。卷二十四人物。卷二十五文化。卷二十六艺文。卷二十七民间文学。卷二十八文物旅游。卷二十九民情风俗。卷三十方言。()为大事记与附录。该书内容粗略,体例欠善。一些重要篇目按排不宜。

五、百年来洪洞史志研究可传人物

洪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古人曰地灵则人杰,今人说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也培育一方英贤。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洪洞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出现过一批批的先贤人物,为洪洞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以文化而论,清代康乾是一个高潮,同光时期王轩、董文涣等人也是一个高潮。对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吹捧不贬低,以历史成就而论。从上世纪百年中,洪赵人著述目录看,虽然洪赵文人如林,但编纂研究史志,在研究方面有创新著述数十种者不过三、四人而已,后人当世者严肃认真整理地方文献者也不算多,但生不立传,不能盖棺论定,且腐败之幽灵,游荡于文化界,从编书、印书、卖书中一系列的不正之风,泛滥严重,是当代文化界一大弊病,诚可悲也。他们的著述后人自有评论,还须历史实践,故此节可传者仅此三人而已。

百年文杰之一——杨明诗

杨明诗(1910-1966),洪洞坊堆村人。早年字和轩,号亦农、陌公,其文稿书画多署名陌公,从不见用明诗者。杨生前写有长篇自传,叙述其生平和业绩。抗战时期参加游击队任文书,后为边区政府印刷小学课本。建国后一致在省县文物部门和各名胜区从事文化考察工作。凡他参加的文化考察都由他写考察报告,一生写了大量的省、县文物考古资料,对全省文物和史志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洪洞百年来史志方面杰出的人物之一。

  杨是一个学者型的执著、怪僻的人物。他的老伴给我讲过,说他临终前曾嘱家人死后不装棺材,要打一孔小窑洞,支上木床,放上桌椅与笔墨纸砚,声言还要写书作画。他的家人确实照办。他病后住院每天写日记,今日病状如何,如何治疗,用什么药,效果如何,他的日记一致写到病故前一天,最后订为一册曰:“我的白血病”。笔者曾看过这一文稿,这个病案无疑是研究的白血病临床资料。他一生著作文稿特富,均为毛笔书写草稿和书画字贴,装一木箱,临终前嘱托家人,他的文稿来之不易,不遇有识之士,绝不开箱,81年笔者访问他家时,炕头置一木箱仍不开锁。他临终前曾嘱托其同窗好友刘德馨,由于家人不懂文墨和藏书,他的书画文稿藏书均由刘帮忙管理,最后酌情处理。刘与杨同岁,同念小学,一同失学,田亩相连,一同劳动,一同切磋学问,成为结盟兄弟之交。上世纪80年代初吾与刘结识,刘说,明诗自小聪颖,记忆力特强,小时逛庙看碑文,回来仍可背诵,小学念书,别的学生一学期背一册书,他背了七册。刘说杨自小就嗜读古籍,钻研古文字之学,他没有不认识的字,他一看字的结构,就知道读什么,怎么解释。据说杨在太原时,山西大学要他给学生讲古文字学,他一天讲一字,学生称“一字先生”。(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