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古洞 红色热土
文/杨俊辉
(上接 107 期03 版)
1948年3月,洪赵(河西)联合县组织3000 人往陕甘宁边区运送灾粮 1300 万公斤。洪洞(河东 )、赵城(河东)两县组织 2000 人向晋中两渡车站运送军粮、支援晋中战役。
临浮路“官雀战役”“晋家山战役”洪洞、赵城(河东)二县都是组织万人支援前线。临汾攻坚战,洪赵(河东)二县、洪赵(河西)联合县,三县共支援前线面粉170 多万公斤,门板35000 块,洪赵(河东 )二县组织三千民兵配合攻城部队作战。临汾攻坚战4家野战医院都在洪洞,无数妇女不分昼夜参加救护伤员。南柏、北柏二村妇女为伤员洗血衣、衬衫等 10 万余件。苏堡、茹去、蜀村、尹壁等村先后组织妇女 100 余人冒雨向临汾前线送门板,回时抬伤员,受到前线指战员赞扬。洪洞县城二次解放,赵城县城三次解放,洪赵(河东)二县共组织三百辆马车,四百余副担架,12 万人的支前队伍支援前线。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赵城民兵营随军挺进豫西征战三个月。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洪赵老区人民的奉献不应忘记,洪洞人的“二杆子”精神不应忘记。
建国翻身做主人,探索奋斗日月新
建立新中国革命老区人民翻身做主,迎来春色换人间,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继续发扬“二杆子”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探索奋斗中求发展,创造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奇迹。革命老区南尹壁村从 1946 年成立互助组,到建国初率先在全县建立起第一个初级合作社,又率先成为临汾地区第一个成立高级合作社的村子;粮棉逐年丰产成为全省全区典型。赵城又率先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人民公社。在明姜建立第一个水利发电站,邓 小平总书记视察并召开全国电气化现场会,相继河西李村又建起水利发电站,成为全国电气发展最快的县。大兴水利,机械化程度不高靠人力,河西沿线万人修复通利渠,南垣新修泽垣渠,开山过岭修建跃进渠,南垣九千儿女修筑曲亭水库,汾河东西十万大军修干渠,汾河架起木桥“四清桥”后又换成水泥文 革桥,万人会战东风渠,汾河涧河砌石坝,汾河治滩红旗插,砂石公路基础打。工业从无到有,山焦、三维洪洞建,两肥两纸促发展,农机厂播种机,供应晋南是基地,玉堂春酒得奖牌,大槐树奶粉成名牌。公社都有机耕站,学生上学不太难,赤脚医生把病看,集体经济大发展,人民精神无负担。拓宽 309,改线霍侯路,谁的指挥,谁有功,洪洞人民心里清。这一幕幕洪洞人民战天斗地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不应忘记。
改革开放创辉煌,槐乡大地步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从辛村镇辛南村开始实行联产责任制农村变,到官庄村成为全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洪洞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驶入奔小康的快车道飞速发展。古槐大地风景这边独好,莲香汾河等两岸,山区平原换新颜,高铁、高速通四方,汾河架起彩虹桥,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市容整洁,新医院、新学校、新社区、新住宅,广场公园配套全,供热供气挺方便,县域旅游大发展,工业园区快扩张,产品领先东欧销,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化,养殖规模化,合作社兴起啦,电子商务开通进村啦,乡镇油路村村通,脱贫攻坚全面胜,乡村经济要振兴,步入小康阔步行。在党的领导下,进入新时代、步入新征程。全县人民正在为建设幸福老家,美丽洪洞而奋力继续发展做出新奉献。
洪洞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编纂的《洪洞革命老区发展史》《初心与使命图集 》是党带领洪洞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不懈奋斗史,百年光辉发展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激发同心同德的精神力量,凝聚决战决胜的信心勇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奋力实现“抓好党建、守好底线、树好形象、谋好发展、惠好民生”的五好发展目标,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传承赓续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继续讴歌新时代,唱颂新发展,全面推动振兴乡村经济,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增光添彩,做出更大贡献。(全文完 )
记忆中的陈村中学
文/陈元芬
前两天,邻居来我家小坐,闲聊中得知我俩是校友、不由地谈及我们共同的老师。说起陈村中学,确实是山沟里的一所设备简陋的学校,交通不便,闭塞落后;但曾经却辉煌过一时,管理严,学风好,升学率高。地处山脚下,民风淳朴。城里有些领导也把孩子送到这里接受严格教育。学校简陋得几乎没啥印象,但这里的良师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隔三十多年了,谈起来如在昨天。
印象最深的是郭国亮校长。他虽然没教过我,但感觉很严厉。他总是早早地到校,然后搬出椅子、坐在校门口。有时自我陶醉地拉二胡,有时就那样呆坐着。谁到校早,谁来得晚。他都清洁楚楚。那时只要他坐在那,我每次走过几步之遥的校门口就如同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步履艰难,浑身不自在,如芒刺在背,赶紧加快步伐,贼似地溜进教室。这种感觉不只我一个人有,很多同学都有,尤其那些迟到的,更是心惊胆战,怕被责问。晚上放学后,他常带领老师挨家挨户抓偷看电视的学生。学校规定非节假日不许看电视。如果不幸被逮到,第二天早上放学时,就得站在全校师生面前被训诚示众。
有一次晚自习放学,路过大队院,正播放《夜幕下的哈尔滨》。老远就听见王刚那声情并茂富有磁性的解说,还有电视里传出的激烈的炮火声,一下子把我和堂姐吸引住了。我俩觉得这么晚了,估计没人去查,飞也似地跑进大队院门。刚进门,就听见门后喊了一声“站住”,我和堂姐又折转身跑,慌刮中我朝家的方向跑,堂姐聪明向相反的方向跑。没跑几步我就被追上了,现在也不记得是哪位老师了,记得有郭校长。老师把我的名字记下就让我回家了。我惴惴不安地过了一个晚上,觉也没睡好。第二天我照例被叫到了队伍前示众。那个时候放学全校集合,然后在口号声中,大家步伐整齐地走出校门。在这样的严格管教之下,晚自习回家后看电视的人很少,从而保证了第二天上课精力充沛、学有所获。
郭校长奖惩分明。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了激励学生,期末考试后,筹措资金,召开降重的表彰大会。颁奖台设在一块平整的土堆上,吸引了全村人,可谓万人空巷。每个班前三名领奖,那些获奖的学生从此便成了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那时我也考了第一名,领到了一份丰厚的奖品,一支高大上的钢笔和一个硬皮笔记本。每当我书写的时候,总有一股说不出的窃喜。学习的劲头潜滋暗长,从不觉得疲惫。
不多言语的郭校长说话很幽默。有一次,学生很卖力地打扫卫生区,他就说:“这些憨娃们,你们扫的是地球,地球是土造的。你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能把土扫完吗?”在他的暗示下,大家轻轻扫地,不再把新土扫出来,也学会了怎样扫地。
郭校长还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中考那年我还出了个意外。中考成绩出来后,二哥一大早在窗外告诉我没有考上县重点中学,还差十来分。二哥说完就出门了。我还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听到这个伤心的消息后,睡意全无。很纳闷,最少也得 450 分,咋就得了 439 呢,虽然伤心也不敢吭声,毕竟是大型正规考试,也许是我出问题了。父母也安慰说第一年考不上很正常。我就这样心灰意冷地过了一上午。午饭时候,郭校长汗流浃背、因曝晒满脸通红地来到我家,一进门就说:“你的分数错了,赶紧找人查分,我出证明。单看总分作为应届生还行,但是一看单科英语才 29.5,我已经找过你的英语老师,他说肯定分数错了。”在他的鼓励下,家人到临汾市教育局查分,费尽周折,煎熬了两天,终于查出来,登记分数的人抄错了,把 79.5 看成了29.5。但是投档期已经过了,我偷偷报考的中专已经招完了。不愿意上高中的我无缘上中专了,不得已上了高中。
和郭校长毗邻而居的是我的英语老师张锦文老师。张老师马牧师范一毕业就分配到我们学校,常面带微笑,潇洒倜傥,年轻有为。英语课上得倍儿棒。我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就源于张老师课堂的风趣幽默。张老师在我们学生心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男神。他上课,从来没有人捣乱,我们也跟着他那笑眯眯的眼神神游在课文中,进行着思维的互动。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真是才子佳人,让我们这些懵懂无知的小伙伴更感觉好奇,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人。在跟着张老师求学的两年内,说话都没超过三句,但却受益匪浅。一直纳闷的是有几次考试,才交卷,老师就告诉我得多少分。我以为他随口预测,卷子发下来,确实是那个分数。张老师教学有方,我的英语成绩每次都在 95 分以上。
我们的化学老师陈俊奎老师,一位民办教师,满头白发,为人高冷,说话慢条斯理,幽默诙谐,从不正面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含沙射影、冷嘲热讽,却又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我们想笑又不敢笑,想生气却又觉得没气可生。同学们也很尊敬他,因为他的嘲讽里没有私心。我中考成绩出错,他却对别人“幸灾乐祸”地说:“幸亏错了,不然,就少了一个大学生。”这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哭笑不得。斯文的他教学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是高得高。就单说一项吧,中考最后的压轴题常被他猜到。我中考那年的化学压轴题,照例被他言中,只是数字不一样,答题思路一样,所以我们的中考化学成绩自然高。
我们的物理老师孙兰记老师,以严厉闻名全县。每次考完,对那些成绩不好的,非打即骂,吓得同学们都认真学物理,成绩自然都好。严师出高徒,同学们提起他也满是尊敬的。他不但对我们严厉,对他的两个儿子更严厉。正是由于这样的严厉,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考上人大,一个考上清华。
我们的政治老师马国保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张青生老师,历史地理老师陈永平老师,他们都教得很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考成绩显著,中专4个,县重点中学 9个,45 个人的班级考出这样的成绩,在陈村中学的历史上空前绝后;在那样一个穷山沟里的村级小学校,这样的成绩确实令人骄傲,这些恩师对我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时间的长河中,美好的东西,在岁月的冲刷下,在时光的磨砺中如醇酒,久而弥香;似刀痕,越来越深。我将复制粘贴并传递这些美好,分享并奉献于我脚下的三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