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期第二版

发布:管理员时间:2023/4/24阅读:21

赵城的印记

文/建武

   我是在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耿壁村出生长大的,虽说离开我的故乡已有四十多年了,但是乡情乡味乡思乡愁,无时不云绕在我的脑海。春节赋闲宅家,一个瞬间的乡愁动念,使我立马上网查找资料,便写下了这篇乡愁的印记,不妥之处请指教并谅解。
  《史记·赵世家》记载: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春秋时赵简子居此。汉时为彘县地,东汉时为永安县地。隋时为霍邑县地,隋义宁元年(617年)置赵城县,是为赵城县之始,属霍山郡,其治在今赵城镇东北三里。
   唐武德初属吕州,贞观中年改属晋州,麟德初徙治今赵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并入洪洞县,元丰三年(1080)复置,政和三年(1113)升为庆祚军。金复为赵城县,属霍州。明属平阳府,清乾隆三十七年(1768)改属霍州。民国属河东道。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为洪赵县,今为洪洞县赵城镇。
  赵城的图腾是凤凰,赵城美名凤凰城,凤城者,藏龙卧虎之地也。自古英豪辈出,贤才济济,娲皇氏、皋陶、伯益、蜚廉、造父、赵夙、赵衰、赵鞅、赵无恤、蔺相如、纪信、宗泽等历代名人,均在这块土地出生或工作、生活过,勤奋、好学、勇敢、彪焊、忠信、憨厚乃赵城人民祖传的风骨。尤为可贵的是“赵城”这个名称,从有史书记载也有三千多年的时间,从未更改,一直延续至今。如果从少皋时代计算起,那则要更长些。赵城这座城池及其名称的诞生及存在,有其鲜明的特性,它不由山起,不因河来,不以设县与否而中断。而是始于人的群体,传于人的心目之中,叫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其音美妙,其意豪迈。
   一、赵城是“赵”姓 人的 “圣地”
   一个有记载的“穆王赐赵”的典故,哺育了几千万“赵”  姓人的血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赵城,在世界赵姓研究会的推动下,犹如西方人的牙麦加和耶路撒冷。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的大典仪式,太行山上霍山片的云彩,似乎也凝聚了西方世界的赵姓华人,亚洲的港澳台日本新加坡华人,国内各省赵姓研究会协会代表等上千人,聚集在山西洪洞兴唐寺村的赵家祠堂,共同祭拜造父祖先。 
  1、造父传说
  造父善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淮南子》有两则描述:“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鹜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古人还把治理国家,比做造父之御:“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楫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可见“御”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造父善御而立功,《史记·赵世家》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穆王使造父御,西巡守,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当穆王命造父驾车向西巡狩到西王母居住的荒蛮之地后,竟然乐而忘返。这时,东方淮水流域的徐偃王乘机发动叛乱,军情报来,穆王大惊。在这危急时刻,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迅速回归,为平息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穆王因造父有功,给予嘉奖,赐给赵城。
  《史记》有注:“晋州赵城县即造父邑也。”因而,赵城成为造父的食邑,是赵氏先祖发祥之地。此时此刻赵城和造父首次联系在一起。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2、赵姓氏高贵而荣耀
   从周穆王以赵城封于造父,造父族由此姓赵。从这里不难看出:1、造父封赵之前,这里便被称为赵城,造父族以赵地为姓,天下赵姓自此始。2、赵城乃天下赵姓家族及其分化而出的其它家族的地望根源处。3、造父是颛顼帝后人,和秦始皇同是一脉,原来也姓赢,后来到了造父受封在赵地,以地为姓才有了赵氏子孙。不难看出,“赵”是一个很高贵很荣耀很吉祥的姓氏。
  二、镇馆之宝《赵城金藏》
   该经卷的年代为金代,每卷卷首刊赵城县广胜寺及《释迦说法图》。它共有7000余卷,今存4000余卷,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赵城金藏》是金皇统年间山西潞州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所刻的汉文大藏经。1933年范成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1934年蒋唯心经过多方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故称之为《赵城金藏》。
  1942年,为防止侵华日军抢劫金藏,太岳区组织百余人秘密将《赵城金藏》转移,先是存放于太岳区二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后又转移至太岳区党委驻地沁源县,后又转至太行山区涉县。1949年,《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
  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字体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在当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佛教书籍制作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佛藏与当时平水金本的水平,特别是与平水版画之间的关系。
  三、广胜寺里飞虹塔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飞虹塔,其前身是始建于汉代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启二年(1622年)塔身加装琉璃。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飞虹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
  下广胜寺寺内弥陀殿东壁和扇面墙满布壁画,绘三世佛及诸菩萨众。广胜下寺为元代建筑。后殿内四壁壁画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山墙上部尚有残存壁画16平方米,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所绘。水神庙主殿明应王殿建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其侍者像,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题材有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等。南壁东侧所画戏剧演出,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都很真实。现存壁画13幅,高5米余,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四、洪赵分水之争的传说
   解放前的洪洞、赵城是两个县,千百年来这两县都一直靠霍泉水灌溉田地,日常饮用。洪洞和赵城两县的老百姓每年因为灌溉农田使用水的问题进行械斗。据洪洞县志记载,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的水就已经开始分为南三北七。但是分水之后并解决不了两地械斗的问题,宋时立限水石,明时立逼水石,两地为水争斗不息,到了见面就打架、不打架不见面的地步。为了水的问题,两县县长甚至巡抚都曾被撤过,争水斗殴之事颇让人头疼。
  有一年两县又为水斗得不可开交,有人出了个主意。到了这一年农历三月十八水神庙庙会时,两县人皆来祭祀水神明应王。在水神庙庙会上有一个传统小吃—炸馓子。架好了菜,端出了油锅,这时来参加祭祀明应王的朝廷官员发话了,为了解决两县长久以来为水械斗的问题,决定通过油锅里捞铜钱的方式来解决。赵城和洪洞两县各派代表参加,油锅里放十枚钱,代表十股水,谁家捞到几枚钱就能分到几股水。赵城人向来以悍勇著称,赵城派出的小伙子挽起袖子就把手臂伸进了滚热的油锅里,捞出了七枚铜钱,而洪洞县的代表捞出了三枚铜钱。霍泉水,依然是三七分。两县人为了纪念油锅捞钱的好汉,在分水亭附近还修了一座好汉庙来纪念。后人为了纪念分水有功的官府和捞钱的英雄,人们在分水亭下方,盖了“郭谷庙”和“好汉庙”,逢时过节,人们前来供奉。现在,庙已不存,碑亭尚在。(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