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期第五版

发布:管理员时间:2023/4/25阅读:6

赵城的印记

文/建武

(接109期02版)
  五、敢咥事的赵城人
  说起赵城人的个性,都爱与洪洞人做比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洪赵两县人打架的历史源远流长。洪洞人的嘴巴硬,赵城人的拳头硬。洪洞人先动口,后动手,口手相随。赵城人先动手,后动口,用拳头说理。洪洞人先用嘴讲理而赵城人是用拳头说理。放在圈外看赵城人,人实在,能吃苦,讲义气,热心肠是最恰当的美誉。
  六、赵城的美食也直率
  我对赵城最初也最深的印记,就是饮食文化。我小时候生活在困难时期,衣食匮乏。
  我对赵城小吃的了解,全仰仗溺爱我的姥爷。
  桂花元宵、烧饼子、烧鸡、溜酥肉、丸子汤、拉面、杆子馍、麻花、麻托、炒撅片、糊煲、醪糟、枣儿米、羊汤(羊杂碎)、猪头肉、豆腐菜等都在方圆百里久负盛名,经久不衰。
  1、羊杂割
  羊杂割是赵城的特产,最早出现于元代。其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汤,即只加入最普通的一些调味品,诸如盐、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葱白。花椒、味精、大料等,然后放入砂锅中慢慢煮熟,这一作法与蒙古族吃羊肉的习俗大同小异。羊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既经济实惠,又食用方便。特点是没有粉条垫底,但是有大段的葱节浮漂。
  2、 醪糟
  赵城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霍山南麓赵城的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赵城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用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赵城醪糟现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
  3、霸王别姬
   赵城靠汾河一带盛产田鱼。甲鱼即鳖,俗称“王八”,既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品,又是主治阴虚、痨热、骨蒸等病症的良药,具有活血通络、消痛化积功效的名贵药材。当地人用甲鱼作成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地方名菜。用甲鱼和鸡为原料制作的名菜“霸王别姬”,色鲜味美,营养丰富。
  4、酥肉面
  赵城人做菜喜欢炸点酥肉当配料吃,切碎炒菜、烩菜、吃砂锅,酥肉都是不可缺少的,味道都很不错。赵城酥肉面在当地又叫做抓面。就是老百姓如果家来人,或者人多,就把做好的面条拌上油,放置在一边。随吃随煮,方便又不沾不坨。来了客人,抓上一碗,入锅煮熟,把煮面的汤加入碗中,把调好的料浇开,面捞出,放入蒸好的小酥肉,再盛入汤,就可以吃了。
  5、饽糕
   赵城饽糕,其实就是的一种馅饼。只是相比起来,它皮薄馅大,香气四溢,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家常便饭,朴实而又美味。饽糕将面用油和成,放置片刻,在案上用手撕成小块,稍捻薄,包上以韭菜、鸡蛋、粉条为原料做成的馅,上油鏊用文火煎制,待两面煎好,盛入盘中趁热食用,特点外酥里嫩,香味四溢,嘴角流油。有的在饽糕外裹一层鸡蛋,味道更美。
  6、麻托
  赵城麻托是赵城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逢年过节或敬神祭祖,必得摆上一盘。麻托的形状是两根面条粘合在一起,代表着和亲人永远不分离。希望和亲人永远在一起。而且大部分赵城人做的时候都是用传统的发酵面,用碱面中和,和面时添加有蜂蜜,白糖,鸡蛋,油和少许的生面,吃起来特别柔软。另一块面是死面,擀成薄片,抱住发面。当地人爱吃,外地人走的时候也得带点。
  7、蒸饭
  赵城蒸饭选用洪洞当地黍米,配以红枣,制作出地地道道的赵城特色美食,它的甜,它的糯,它的香,总能让人一经品尝便深深地喜欢上,回味无穷,宴请宾朋,馈赠亲友。它不仅仅是食材,已是赵城家乡的代名词。
  8、猪头肉
  赵城猪头肉清香肥嫩,色泽红润,肉质鲜嫩,食用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质滑嫩,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曾有诗云:
  “红鲜雅称金盘饤,软香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意指这猪头肉鲜嫩软香,较之羊肉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城贾氏猪头肉第四代传人贾争气介绍说,其实煮猪头肉非常简单,就是几道工序,一个是选料、清洗、浸泡、腌制、卤制,就这几个工序;一是选料,要选用咱本地的新鲜猪头,屠宰店现杀的猪头,一个在十二斤以上;二是清洗,咱都是用流水清洗,然后把上面的杂肉都剔除掉;三是浸泡七八个小时,猪头肉出来时色泽鲜亮;四是腌制,撒上食用盐,在零度左右的温度下腌制七八个小时,五是卤制,就是把腌制好的猪头肉放到咱祖传的老汤里头,配上秘制的调料,闷煮七八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说起来容易,之所以出名,自然有其妙处。
  七、热闹耍嗨了
  在晋南一带,赵城的热闹红火堪称一绝。历史的磨砺,造就了赵城人憨厚、耿直、忠实和剽悍的品格,不论是小城自成体系搞热闹,还是后来并县后到县城参加调演、汇演,都可以说是精心准备、齐装满员、唯旗是夺、志在必得。
  从大家熟悉的传统项目到赵城特色的社火形式,那真是老少上阵、群星璀璨。且不说南街、南关的龙灯、东街的舞狮、西街的二鬼摔跤、湾里的旱船、王开的三眼铳(赵城的龙灯,头大头重,龙身充实连贯,舞绣球者多会武功,舞龙者全是小伙子,力大有韧劲,早上吃饱饭,舞一天锐气不减,十分了得。东街的舞狮我记得师从冯老先生,上桌越杆,灵活自如,狮子活灵活现,憨态可掬。二鬼摔跤由一人扮两人,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当年王开的三眼铳全县闻名,有时表演场地人山人海,维持秩序很费劲,只要前队的几十支三眼铳一放,刹时空出场地一片,妇女小孩一边捂耳朵,一边叫喊:“赵城的热闹过来了!”
  原先干河、小河、现如今北街、东堡的“拆楼”,使人惊心动魄,真个是小孩放炮仗——又喜又怕!。故事取自北宋年间,奸臣王、潘手下欺侮杨家孤儿寡妇,前往天波府寻衅滋事,被杨家八姐九妹、杨排风一帮女将打得头破血流、血肉模糊的惨相。表演者上身赤 裸,下围白围裙,有的被锥子扎进眼睛,眼珠掉了出来;有的被厨刀砍进脑袋,血流满面;还有的被剑刺穿,内脏涌出,惨不忍睹,奇怪的是这种血肉模糊的惨景化装得天衣无缝,很少有人能洞察其中机关,就连血的化妆配方都很讲究,游行一天,仍鲜活如初,像刚刚发生械斗一般。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能体会到赵城人是啥模样了吧!,其实赵城人的性格也反映出了赵姓人的豁达。文章结尾处我想为您奉上一首赵姓颂歌———《同祖、同宗、同梦》:
  兄弟们呀!姐妹们呀!我们走到一起来了!手挽手,肩并肩,同追历史数千年。赵姓文化光辉灿烂,赵国赵城赵大宋。赵姓历史人人称颂,公明充国赵子龙。无论你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你遗传了赵姓的基因,那就是同一个血统,同一个血统。同血统,血脉永相通,同祖同宗又同梦。同血统,血脉永想通,同祖同宗又同梦。
弘扬祖德承前后,继往开来辉煌创。和谐社会作献贡,愿世界早日大同,愿世界早日大同,早日大同。
(全文完,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