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洪洞祭祀民俗文化
文/程洪俊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洪洞县是知名度最高的县份之一。“洪崖堑壁,古洞连云”,素有“槐乡”之称、“莲花城”雅号。
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辖15个乡镇,32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3.7万人,总面积1494平方公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便利,物阜人丰。春秋时为杨侯国,秦置杨县,隋义宁二年改称洪洞县。1954年洪洞、赵城两县合并,称洪赵县。1958年与霍县、汾西县合并,称洪洞县。1958年霍汾分出,仍称洪洞县。县政府设在洪洞城。这里民风淳厚,英才辈出。自古以来,有皋陶、郅都、师旷、徐晃、韩文、纪信、范镐鼎、王轩、董文焕、刘秉恬、董寿平、张瑞玑、温寿泉、王世英、南汉宸等著名人物。名胜古迹有广胜寺、兴唐寺、女娲陵、万圣寺、苏三监狱、古大槐树等名扬海内外,尤以古大槐树处驰名遐迩。
一、民间家祭
(一)清明上坟扫墓祭祖的日期
洪洞习俗,每年春分之后,清明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上坟扫墓祭祖。上坟扫墓祭祀祖先。表示子孙兴旺,后继有人。洪洞河东片区一般在清明节前3天上坟扫墓祭祖,河西片区西比较复杂,日期各异。赵城地区只要在春分之后,利用某个周末、周日,集中家人一起去上坟扫墓。日期选择上比较宽松。但共同一个特点,就是春分之后,清明之前。
(二)祭祀供品准备
我国从秦汉时就有了“清明”这个节令,每年的清明节,大约在四月四日或五日,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经过较长时间,逐步形成了民间独特的祭祖上坟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前上坟祭祖我县常常准备的供品有:
捏元宝、剪纸钱;
蒸蛇馒头;
饽荷叶饼;
元宝、纸钱现在冥品商铺就有商品供应,不需要自备了。
蛇馒头,顾名思义,就是在圆圆的馒头上盘一条蛇。民间称为蛇馒头的并非日常食用的馒头,而是带豆馅儿的豆包。蛇馒头有三种:一种是单头蛇馒头,一种是双头蛇馒头,一种是牡丹花蛇馒头。其具体做法是:先做豆馅儿,用红小豆与红枣煮熟后翻搅成泥状即成。然后像捏包子似的将豆馅儿包在里面成馒头状,上面再安个红枣儿。然后将另一块面搓揉成条,顺枣盘于馒头顶端。面条前面用手捏成蛇头,然后顺着盘在馒头上的长条面用剪刀一个一个地剪成刺状蛇身,即做成了单头蛇馒头。双头蛇馒头制作方法相同,只是在头部用剪刀剪成两个头。双头蛇馒头主要用于祭祖上坟时用。牡丹花蛇馒头是心灵手巧的妇女们蒸蛇馒头时,用食色绘上牡丹花的图样,增添扫墓祭祖气氛,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意。
荷叶饼,是用面粉化成汤糊状,摊在电饼铛上,形成薄饼,状如荷叶。古时候用于摆放祭品,祭祀结束后,撕成块状,扔在祖坟周围,给野兔、鼠类留下食物,免得打洞钻穴、刨挖祖坟。
(三)上坟扫墓祭祖的流程
(1)清理杂草。祭祀前先要把土坟上一年来的杂草清理干净。
(2)摆放祭品。把荷叶饼摆在坟头,摆放蛇馒头、水果、点心等供品,要摆放整齐。
(3)上香。每个坟头插三炷香,代表天、地、人,也表示戒、定、慧。有的人也插五炷香、七炷的,其实不必要。
(4)摆放纸钱、冥币、祭祀用品。
以上程序完成后,所有人按辈分面对坟头下跪,由带队祭祖的人点香、点燃纸品。大家磕头如仪,静待香尽、纸钱、冥币燃尽,然后用携带的祭酒洒在坟墓四周。
祭祀活动的组织者执铁锹为祖坟添新土,仔细查看是否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最后在整修好的坟头上压一张白纸或插一只摇钱树花圈,树枝上挂些纸钱,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之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对上坟扫墓祭祖活动的描述。
二、祭奠革命烈士
我们可爱的家乡洪洞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之一,名列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之中。洪洞民性强悍,民风淳朴,自古以来多慷慨悲壮之士。近代以来,槐乡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壮丽篇章。洪洞人民的革命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早在一九二三年冬,中共山西党组织负责人傅懋恭(彭真)在洪洞玉峰山住普润中学数日,在师生中秘密活动。向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进步青年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洪洞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一九二四年春,太原国民师范梁其昌(洪洞县万安西梁人)、纪秀川(洪洞县堤村安定人)等进步学生秘密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梁其昌任书记。一九二四年七月一日,普润中学学生段友谊(霍州人),左维瀚(临汾人),李维勤(洪洞城内人)等十多人,在玉峰山晋家坟秘密集会,创办“晨光”月刊,传播革命思想,李维勤成为洪洞县第一个共产党员。一九二七年三月,梁其昌从太原回洪洞指导建党工作,接受南官庄韩其贵为党员,党员发展到6人,五月又吸收“青年进步社”成员5人,党员发展到11人。六月,支部书记杨培芝赴西安工作,韩其贵担任中共洪洞党支部书记。洪洞第一个党员为洪洞中学李维勤,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五日入党,赵城第一个党员为赵城女校教师王之法,一九二五年六月入党。洪洞第一个党支部书记为杨培芝,赵城第一个党支部书记为刘守维。洪洞第一个县委书记为孙先余,赵城第一个县委书记为刘守维。
早在一九三六年,红军东征来到洪洞,传播革命思想,充分发动群众,在汾河两岸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一批批优秀青年参加了红军,踏上了革命征程。“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进驻我县,朱 德总司令在洪洞共驻扎92天,领导抗日。一千五百多平公里的槐乡大地上,到处燃起了抗日救亡、抵御侵略的抗日烽火。解放战争时期,洪洞儿女踊跃参军参战,消灭顽匪,解放了家乡。闻名全国的洪赵游击大队随同解放大军出洪洞战晋南,跨黄河进豫西,过长江抵两广,大进军云贵川,一路征战,一路凯歌,把胜利的战旗插上了雪域高原。抗美援朝时期,数千名槐乡骄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洪洞籍勇士更是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洪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全县截止一九五二年,仅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达3119名,同时还有无数烈士牺牲在外地,外地也有许多优秀儿女牺牲在我们洪洞,他们许多人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是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后人对先烈的无尽思念。
纪念先烈是为了激励后人。建国以来,洪洞县委,县政府于一九五二年兴建了大槐树革命烈士纪念亭,将三千多名烈士的英名刻碑纪念,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王世英题词“歼敌灭寇实壮烈,洪涯古洞出英雄”。一九八四年九月补建了赵城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山西省省长裴丽生题词:“烈士英名永垂不朽”。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兴建革命烈士纪念处十七处,安葬先烈458名。这些革命烈士纪念处都被上级批准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我们全面开展爱国爱党爱家乡教育提供了陈地和平台。
三、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1、古大槐树处
洪洞大槐树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多年来,洪洞大槐树,被称为中华百姓的“图腾”象征,被当做“家”,称做“根”,成为亿万华夏中华儿女心中神圣的故乡和精神家园,让无数华夏儿女乡情难抑,使古老的洪洞名扬四海,令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代代相传至今。
根据洪洞县志(民国版)、笔记史料及家谱、碑文、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姓氏554个,史书记载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大的移民共18次,移民分布18省(市)、498县(市)。历经六百年的历史演变,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可以确切地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2、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祭祀活动
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顺应广大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共同心愿,决定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首届“寻根祭祖节”于1991年4月1日至10日举办,主祭日在清明这一天,县人民政府县长樊纪亨同志恭读祭文。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主祭日祭祀古槐移民先祖的议程为:
一、全体肃立;
二、奏大槐树寻根祭祖乐;
三、为古槐迁民先祖敬献花篮;
四、各单位及个人敬献花篮;
五、向大槐树迁民先祖行三鞠躬礼;
六、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恭读祭文;
七、绕古槐烈士碑亭及二、三代古槐一周,奏乐、鸣放鞭炮;
八、植纪念树。
真乃是:寻根祭祖返故土,山西洪洞大槐树。热土寻根梦魂长如相思鸟,圣地叙旧情怀总似古槐根。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