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期第七版

发布:管理员时间:2023/6/3阅读:28

滴血的微笑

文/糊糊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读罢深以为然。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他们除了身患残疾外,都有一个让人几乎不忍直视的习惯性特点,那就是毎逢开口说话都会面带微笑。如果稍稍留心便会感受到那种微笑的真诚,但却带着一丝卑微和怯懦,虽不至于感同身受却有一种直戳人心的不忍。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办公室的门轻轻敲了几下,我说了声“请进”,却没人进来,我想可能是敲错了吧。过了一会儿轻轻的敲门声又响起来了,我说声“请进”,  仍然没人进来。我挺纳闷的便站起来拉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我说“你敲门里吧?怎么光敲门不进来?”他指着耳朵口齿不清地说“没听见。”我瞬间明白了,门外站着的这个精干又帅气的年轻人有听力障碍。
  我请他进来,他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后,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睛怯怯的看着我。我倒了一杯热茶,再三让他坐下说话,他才胆怯而又恭敬地坐了个沙发边边。他说“您是……?”我微笑着点了点头。“我的老师让我来找您,”然后又不说话了,只是满脸通红的微笑,而且笑得有些僵硬。我想起来了,我和一个按摩老师有过一面之缘,曾托付我关照她的一个学生。而他今天可能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求助来了,但又觉得难以启齿。我便问起话来:你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因为啥致残的?问一句答一句也算是打开了话匣子。尽管我努力使交流轻松自然并愉快,但他仍然显得拘谨和腼腆。
  他叫宋兴,今年二十四岁,听力一级残疾人,靠植入人工耳蜗恢复了听力。他说话有点结巴吐字不很清楚,但不妨碍交流。交谈中我得知他算是个孤儿,并不是先天的耳聋。他说他生下十五天母亲就撇下他走了,至今二十多年了都没有管过他。他两岁多发高烧,父亲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就医不及时导致耳聋。没想到祸不单行,在他八岁那年父亲干活时被倒蹋的墙压死了,说到这里时,他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一分钱都没赔。”从那时起就由爷爷奶奶抚养。我默默地看着他,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说辞来安慰,但仍鼓励他倒倒心里的苦水。他结结巴巴时断时续的讲述几度哽咽,却始终面带笑容。我尽量不打断他的话,并配合着他不时地点点头,努力当好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听众。
  抚养他长大的爷爷奶奶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而他身患残疾,生活过的非常艰难。迫于生计他学了按摩,两年前东拼西凑连借带贷   开了一个足疗店。由于疫情的影响,生意冷清入不敷出,走投无路寻求帮助来了。我很感动,我感谢他的信任,又处于对于一个残疾人艰苦创业的敬佩,动了恻隐之心,我想着应该如何帮帮他。恰好有一个“助残帮扶”项目正在实施,可能多少能施以援手给他一点帮助,要不然我真就束手无策了。当我告诉他如果经过考察核实能够享受这项政策的时候,他感动得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不停的搓着双手,眼眶里噙含着泪水,但脸上依然是真诚的微笑。他欲哭的激动和开心微笑的表情揉合在那张年轻的脸上,直让人望而动容。
  临走时,我送他到门口顺便握了握手,嘱咐他“有什么事来找我。”他依然微笑,但明显的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只是使劲地点头。我敢说我永远忘不了他的这个微笑,激动、感激、意外、惊喜、卑微兼而有之的微笑……
  宋兴走了之后,我一个人默默地闷坐了半天。我无法不受他的情绪感染,也难以按捺有些激动的心情,久藏心底里的一些东西不吐不快……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阳光下的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渴望,生活在阳光下的我们都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社会的赋予。但万丈光芒的阳光下也有阴影,而藏在阴影里的微笑有时却是一种滴血的微笑。你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和太多的残酷。不论你是否承认,残疾人在社会上常常遭遇白眼和冷漠,还有更多的是歧视和偏见,尽管他们面带微笑。甚至残疾人工作者也时常遭受着被人冷落无视的尴尬,尽管他们求人帮助时也常常赔着笑脸。所以宋兴的拘谨和腼腆,以及怯生生的神情就不难理解了。
  几年来,类似的情况也遇到过,残疾人的不幸遭遇让人怜悯,  他们生活的不易让人心酸。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只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一点点帮助以求心安,起码对得起那张仰视你而又卑微的微笑。
  有时候我深感愧疚,因为当面对需要帮助的残疾人,除了一点同情心的施予外,往往有束手无策力不从心的感觉,普惠政策虽然不少但有时也无能为力。当看到他们尽管失望却仍旧面带微笑的表情,我甚至都觉得对不起这样的微笑。
  真的,他们是弱者、是很不幸的人,他们以微笑换取怜悯和同情以求得到帮助也无可厚非,但,有时候真愧对这样无可奈何的微笑……
 
 
助人为乐的好人
文/贾慧丽
  洪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有着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其中,有这样一位热心人,常怀一颗乐于助人的心,默默地帮助着身边的人,不计代价,不图回报,用善良与真诚谱写最美丽的诗篇。她就是堤村乡上张端村的贾慧丽。
  贾慧丽同志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自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贾慧丽老师就把一颗心全交给了学生。她时刻铭记着:教书是良心活,不能亏了孩子们。于是,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她一直信奉“爱的教育”,让学生徜徉在爱的海洋里。从教10多年来,贾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同事的好评,领导的信任,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堤村小学的张宇航,爸爸经常打零工不在家,妈妈残疾。经常无人接送,贾慧丽老师知道后经常接送他回家,并送他一些衣物给让他穿,从来不求回报。在课堂上,她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和烦恼,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她常常会在课堂上讲一些励志的故事,鼓励学生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除了在课堂上,村里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上低保时总会找她帮忙,张海保两口子八十几岁了。对于手机是末知数。两口领养老金要进行实名认证。两口子因为年龄大了。很难认证。贾慧丽老师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帮助,一步一步教他们操作,每年一次从未间断。两口子感激不尽。逢人就说:“贾老师真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她还积极参加村里的活动,每家每户发米面油的时候,贾慧丽同志都会帮助孤寡老人,让老人感受社会的温暖。过年过节都会看望村里的孤苦老人,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村里老人都很尊重喜爱她,而且十分信任她。更为难得的是,她经常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他人,善良和热心也随之传递。
  贾慧丽同志的行动是对华夏文明最好的传承。她无私的付出和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不仅为孤寡老人带来了实际的帮助和关心,更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温暖和爱心。
  贾慧丽同志热心助人,乐于助人获得同事和朋友们的喜爱,也得到村民的认可。她平时对同事对乡邻,对朋友都能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论是谁,遇到什么困难,只有她碰到或是只要找到她,她都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帮助和安慰。
  在贾慧丽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私的爱和关怀,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好。她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也是因为她的行动影响了许多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他人的行列中。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冷漠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贾慧丽同志这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和关怀,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