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近平文化语录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 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 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 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 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是肯定的、满意的。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总之,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强调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观山西平遥古城时强调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人生印迹
文/晋廷瑞
拜读田益民老同志的《小事春秋》书稿,深深的令人敬佩与崇敬。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写起,把几十年的记忆串联成书娓娓道来。讲给后人晚辈倾听,让人如痴如醉,不思释卷。
田老出生于1937年,正值日寇侵华,山河破碎的年代。耳闻目睹了村民提心吊胆、饥寒交迫的窘境,经历了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残酷欺压中国人民的岁月。从小立志、发奋读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日寇投降后,他上了洪洞三高,1952年,他完小毕业后,报名参加工作,当时正值新中国治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儿。他努力工作,积极进步,上运城文补校,上晋南党校,上山西省文化干部培训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听党话、跟党走的合格干部,这种特殊的经历,是新中国第一批干部的真实足迹,是今人无可厚非的历史注脚。
参加工作后,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注重田野考察、深入调查研究,孜孜不倦、敬业不渝,由“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成长为先进工作者。1954年光荣入党,并被党组织认可,选送到上级机关工作。这些都充分说明党的组织路线的正确,选人用人机制的透明公正。
“文 革后期”各机关单位,上班仍未正常,他申请上级要求调回本地的“地区国营柴油机厂”工作,担任厂政工科长。此间他努力深入车间联系工人师傅,作好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全厂的宣传鼓动工作,为柴油机厂评为全区“学大庆”先进企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同时,在业余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把既为国家尽忠,又为家庭尽孝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淋沥尽致。从而,把共产党员服从革命需要,从不拈轻怕重,勇于担当,能上能下,经得起几上几下的考验,展示在工作实践中。
“文 革”当中住“学习班”,在学习中央文件之余,他跟随一起的医务工作者学习针灸技术,努力掌握“扎针”医术。学习班结束时,他的技术也成熟了,他多年运用这项熟练的技术为同学、同学家属和亲戚朋友“扎针”,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病痛,成为小有名气的大夫。
农业“学大寨”全党抓农业。历次干部下乡支援农业,下乡农村搞好三农工作中,他多次被抽调参加下乡工作队。翼城、浮山、临汾、洪洞的许多农村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工作从不拈轻怕重,怕苦怕累,从不躲避下乡。并且主动找到地委组织部领导,要求回本村挂职,立志改变农村面貌。把当“官”看的很轻。
多年来,他同厂里的工人和本乡的群众有着血肉般的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他深知生养自己的天井村,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困难,村里欠债累累。便产生了回乡帮助工作的念头。恰逢地直机关号召干部下乡扶贫。他主动向组织部长要求参加,并保证:长期回乡帮助工作,不提困难要求,不给党组织丢脸。一个档案局的副局长、一位入党多年的老干部,放着舒适的机关不坐,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农村工作。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这需要何等的胸怀?这实在让后人肃然起敬,由衷钦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他带领工作队员,访贫问寒,了解情况,帮贫困户建起蔬菜大棚,增加收入;恢复村办玻璃厂,抓生产、寻原料、找销路。使村民人均的纯收入由1990年的450元达到1992年的2000元。他关心学校教育,筹资筹材建起供暖设备,课桌板凳齐全的二层教学楼。他组织起村里二十余人的文艺宣传队。他建起村民娱乐活动的文化广场。他运用平生所学的书法,纂刻、绘画技艺为全村人民写春联、画中堂、刻图章,把全村人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天井村建设成全县闻名的先进村。直到退休后,仍然是村里的“乡贤”“智囊”。
1992年1月,鉴于他的工作成绩,甘亭镇党委任命田益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1992年3月,中共洪洞县委下发了“关于向田益民学习的决定”。当时,我是县委办主任,三十多岁亲自起草了这份决定。
2021年,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荣誉勋章。
多年来,我与田老交往甚多,可谓忘年之交。因此,对田老的事迹和为人了解较深。田老从五十三岁回村,到今已是三十多年了。耄耋之年,初心不变,信念如盤。牢记“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忘“乡亲们致富是我的心愿”;是我从内心真心敬佩的,效仿的榜样!也是今天每一位公务员和干部学习的楷模!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