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期第三版

发布:管理员时间:2023/6/30阅读:122

闲话当年婚俗(赵城版)

文/许亚军

  提起说媳妇儿寻婆家,十里八乡风俗不同形式多样,但都不外乎暗里楚摸与广泛撒网重点捞鱼的方式。一方锁定目标后便找媒人正式上门说媒提亲,等八九不离十的时候即可定婚下财礼了。然后要做的是由男方找专业或兼职的风水先生择日子。约定俗成的做法是,由先生根据男女双方提供的生日时分,拟订出两至三个不同时间的婚礼日子待女方审视酌定,“择日子”也就成了整个婚事过程中标志性的程序。一但达成共识,双方便迅速开始准备结婚的全部事宜,俗称“过事”。说到“过事”,那可是家家户户顶大的事情了。婚俗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风格。至此,整个婚事前前后后便是照着先选择定点、牵线搭桥见面勾通,后定婚下财礼、择日子过事的流程展开。
  娶媳妇儿得先从接亲说起,程序是新郎官由媒人伴郎陪同接亲,女方则由“送亲的”送亲。伴郎的选取标准都是选精明能干,脑子活泛,办事利飒且能说会道的人。且有化解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付常规及临时出现的各种矛盾。但颜值原则上是不宜超过新郎官的人样子,必须摆正红花与绿叶的关系,避免暄宾夺主。女方选配“送亲的”更是如此,务必主次分明,对女宾的要求得是眉眼端庄而不娇,言语得体却不多,总之穿戴打扮绝不可超过出嫁者。很早之前看热闹的时候,曾遇到过由于“送亲的”违规打扮过于出众,以致婆家的亲戚邻居错把“送亲的”当成新媳妇儿的“乌龙”笑话。
  过去的婚嫁风俗热闹喜庆,传统且不显拘束。其中的“锁门”就是一项尴尬而有趣的事儿。大致意思是接亲的人马到女方家后,立即被“周到”地安排在事先准备好的房间,由专人接待招呼,泼茶递烟自不必说,糖瓜儿花生瓜籽儿摆的满桌都是。双方寒暄几句以后,便可奔主题了。这时代表女方说话的“算了人”的人出现,其实就是锁门的组织者便使招儿了。门被锁了之后,女方推出的“能行”的人与男方代表,你一言我一语的“夹交”,不停地讨价还价,几番唇枪舌战下来,双方意向达成搞定此事。其结果原则上要达到既不失女方体面,又不显男方小气的双赢效果。所获战利品按照出力大小论功分发,所要的香烟糖瓜儿甚至钱款等均与主家无关,都属“闹”者所有。多闹多得,少闹少得,不闹的没份儿。因此女方自然选用胆大下手狠的老手出马以求战果最大化。婚礼的特点重在凸显个“闹”字,以闹为喜,以闹为乐,以闹为福,以闹为荣其闹法真可谓费尽心思花样百出,有锁门的,有拽帽子的,有藏鞋的,还有拔自行车气门芯的。总之,没有不能闹的,只有想不到的。随着时光的推移与实践经验的摸索,人们逐渐学精了,对“锁门”的游戏有人想出了对策当男方娶媳妇儿的人马出发前,便事先准备好两把门锁到了女方家里先把锁子锁于门上,女方“闹事儿”的人要锁门就只得锁在这两把锁子上了,这样男方到时便可轻而易举地溜之大吉了。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由于每家儿的光景不同,在娶媳妇儿接亲吃饭的事上,滋生出了一种吃“回门席”的做法。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娶亲队伍到女方家接了媳妇儿先送回婆家,再返回女方家吃席作客,史称坐“回门席”。回门席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先于何方。只是从记事起在赵城一带很是流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取方便不慌忙人。新媳妇儿接到婆家后婆家的人心跌到肚里了,这时不论如何闹腾已无后顾之忧了,喜庆的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女方觉得呢,总算把姑娘这盆儿水“泼”出去了,也一眼心了。这个时候可以一本正经地招待新女婿一行的吃喝了。双方各取所需按步就班。当时听老人们说,在那个以穷为标志的年代,遇上光景不好的女方家,就连“回门席”也需由男方提供。提前派人用一种叫“浅子”的农用家具,将席面上的主菜甚至全部菜品,成品或半成品七碟八碗装上,送到女方家里,以应酬女婿一行的“回门席”之需。
  那个时候接亲的交通工具选择,是根据女方家的距离远近,婆家的光景能耐而定。这些内容一般在过事前便商量妥当了。记得那个时候什么样的形式都有。有骑自行车的,有坐皮车的,皮车所用的牲口都得是上乘的。一般都是挑选甚至是借用的牲口,都要膘肥体壮的大马大骡子,驴则是驾不得辕的。车厢内铺得多是麦秸加褥子,断不能脏了坐车人的衣物。用自行车接亲的,那得借几辆比较新的自行车,最好是飞鸽或永久牌子的,寓意好,飞鸽飞鸽,比翼双飞,永久永久,天长地久。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记得姑姑家表哥结婚骑的是枣红马,戴的大红花,大哥结婚是步行的,我搭了趟时代前进的顺风车,坐的是半新不旧的“212”吉普,算是风光无限了。俱往矣,如今这些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车小辆车轮滚滚,一水儿的四圈(奥迪),叉子(奔驰),大风车(宝马)也屡见不鲜,就是条件次点的人家儿也得弄几挂桑塔纳。
  说到这里不由地想起了一个种叫做“套新妇”的习俗。简单地说就是请刚结婚的新媳妇儿吃顿饭,时间是新年的正月里,不出正月就是年嘛,求个喜庆图个吉利。一般被“套”者多是一人前往少有人陪同。操作顺序多是腊月里或者年后向新媳妇的婆家或本人发出邀约,对方同意后便定下具体日子:若被邀请方因时间关系或觉得情分还不够等原因,便会婉言谢绝,但可放心断不会影响两家关系。记得那个时代的饭食好像有几个类型:最简单普通的就是胡萝卜煮饺相待了,麻花儿顶门干脆利飒;还有一种是馏酥肉馍馍加煮饺儿:再有讲究一点的人家则要装个木炭火锅,再准备四个有荤有素,有冷有热的菜品搭配,仍然不少煮饺儿。但不论哪一种形式都不乏“套新妇”的人一片诚意与满心祝福。吃饭的位置大都在炕中心,摆上一个小木方桌儿,火锅居中,四面儿放四个菜与醋碟芍筷,冷热荤素汤,东西南北中,当时戏称麻将里的“五筒”格式。此时烟气燎绕香味扑鼻,温情融融毫不惬意。至此可以看出饭菜的样式虽有不同,而煮饺儿是亘古不变的保留项目。如今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吃喝水平提高了,但邻里乡亲的情分没变,人们追求幸福和谐的心愿没变,对一代代新人的祝福没变,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进取精神没变。哎呀!说着说着又想起了另一桩——“眊正月”。
  说到“眊正月”(有的地方称“祝节”),就是新媳妇儿娘家人在头一个正月里看望出嫁的姑娘。这可是一点不能含糊的,算是媳妇儿娘家的“头门大事”了。照旧年前亲家双方就开始铺排了:一是定日子,二是定来客人数,三是定饭食。这时媳妇儿的娘家人无疑是活动的主角儿,婆家则是这场活动的承办者。前者的原则是尽量表现娘家的人缘和气场,以显示全方位实力。旁敲侧击地暗示婆家娘家人怠慢了不行,新媳妇儿错待不得,从而提高姑娘在婆家的地位。婆家一方则须尽其所能心甘情愿地招待好前来“眊正月”的娘家人。想方设法不让亲家说出不是挑出礼,力争做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娘家人所带的礼物是传既统又最具代表性和祝福的食品叫:“油儿子”或“炸箍蓝”。有的还带些元宵,麻托儿之类拾遗补缺的物品,以表示其重视程度与手大方。“眊正月”的阵容当中多有幼儿及孩童加入这样婆家还需逐一给挂戴个“锁儿”,以示祝福,钱数不限图个喜庆。
  女方所带食物在客人们走后,按规矩还得分发给婆家的街坊邻居们,一来感谢“套新妇”的诚意,二来是图个好彩头,三是证明婆家懂规矩有礼数。通过“眊正月”活动,男女双方认识了新的亲戚与朋友,拉近了亲家双方的亲近感与融合力,增进了新婚夫妻的感情。用现在的话说,堪称一项利国利民利家利人的好习俗,起到了“家和万事兴”的催化作用。此项活动结束后,也预示着正月里全部的风土人情事宜业已结束。人们又要投入到“一年之季在于春”的紧张忙碌中了。
以上内容由虹昂文化推广制作

推荐阅读